•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刘盛纲院士为“科学与中国”论坛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5-06-20 来源: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6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物理学家、电子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盛纲先生在“科学与中国”论坛上作了题为《瓦维洛夫—契林柯夫辐射及达姆问题》的报告。

    此次报告活动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纪念学部成立50周年学术和科普活动之一,也是“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的一部分。

    刘盛纲院士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式静电强流电子光学系统并进行严格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广义的强流电子轨迹方程;建立了以电子回旋中心坐标系为基础的电子回旋脉塞的动力学理论体系;提出并建立了静电电子回旋脉塞的概念与线性及非线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发展了静电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概念及其理论;提出并建立了特殊准光学谐振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发展了相对论空间电荷波理论和自由电子激光的空间电荷波理论。近年来又提出了电子注-波-等离子体三体互作用理论;提出了离子通道混合不稳定性理论及离子通道电磁波泵自由电子激光及其理论,并发展了微波等离子体激发准分子激光的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工作,为等离子体微波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刘盛纲先生在报告中说:今年是Albert Einstein发表狭义相对论100周年纪念,又是Einstein逝世50周年。由于Einstein对科学的伟大贡献,他所提出的相对论是不仅是物理学,而且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对近代科学的一个奠基性的贡献,所以联合国第56次大会决定2005年为国际物理年。在世纪变更的时期,科学技术往往有一个飞跃的发展。在19-20世界交接时期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产生了两个重大突破:即1900年M. Plank 的量子论和1905年A. Einstein 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这些研究成果合在一起构建了现代物理的辉煌宫殿. 我报告题目是“瓦维洛夫—契林柯夫辐射及达姆问题”。它是相对论电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并且是获得Nobel奖研究工作的一个典型事例。瓦维洛夫—契林柯夫辐射于1934年发现,其理论由佛兰克-达姆在1937年提出。经过很多科学家多年的详细而艰巨的研究,这项研究成果终于在24年以后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奖。由于瓦维洛夫—契林柯夫辐射包含有大量的物理学问题,所以其研究工作至今仍很活跃,至今仍吸引着大量的科学家来研究这个问题。本报告将告诉大家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是如何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并发现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然后经过多年的坚持不断的研究工作,他和他的合作者终于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此时他的导师已经去世)。1934年年轻的研究生契林柯夫在导师,苏联科学院院士瓦维洛夫的指导下,从事试验物理的研究工作。他偶然的发现一种新的物理现象,一种新的辐射,即以后称之为瓦维洛夫—契林柯夫辐射。1937年由佛兰克和达姆建立了瓦维洛夫—契林柯夫辐射的理论,这一理论完全解释了所发现的辐射现象并且还预示了这种新辐射的其它行为。25年后,在1958年契林柯夫,佛兰克和达姆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科学家在从事此项研究工作。

    对一种物理现象的研究持续了70多年至今仍长盛不衰,这在科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瓦维洛夫—契林柯夫辐射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物理内容,并且在科学技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应用,成为一门既有高深的学术内涵又有重要而广泛的实际应用的科学。VCR是一个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它充分反映了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关系。科学家们永远在探索和发现自然,以求得更多和更深的关于自然的知识,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从事研究科学工作,绝不能以获奖为目的。显然,从事契林柯夫辐射的研究工作很难再一次获得诺贝尔奖,但至今仍有那么多顶尖的科学家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科学家所追求的只不过是他的工作能够被科学界承认。

     此次论坛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0周年“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的一部分,由中国科学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主办,中科院成都分院、电子科技大学协办,中科院院士工作局成都联络处、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院承办。报告会由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成孝予主持,成都分院院长彭宇行致辞。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院长杨中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成都联络处负责人及电子科技大学的教师、学生近400人参加了报告会。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成都分院召开职工大会传达学习院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
下一篇:成都分院召开院所(中心)领导联席会议推进创新能力建设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