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刘庆
    副院长
    分党组成员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成都山地所在喀喇昆仑山冰川堰塞湖的形成与溃决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0-11-25 来源:成都山地所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多数冰川正在加速退缩。然而,我国新疆地区和巴基斯坦北部的喀喇昆仑山却是例外,这里的冰川受西风带影响在最近十几年呈稳定或扩张状态,这个现象被称之为“喀喇昆仑异常”。该地区冰川的周期性跃动(冰川快速前进)频繁阻塞河流,使喀喇昆仑山成为全球范围内冰川堰塞湖-溃决洪水灾害链最为频发的地区之一。冰川活动与区域气候密切相关,认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喀喇昆仑山区冰川堰塞湖灾害链的变化趋势,需建立过去长时间序列的案例库,厘清其在百年和年代际尺度的暴发频率。同时,论证冰川运动学参数和冰坝形成与溃决过程及其规模的定量/半定量关系,则是制定防灾减灾策略的重要科学依据。此前,由于缺乏长序列冰川堰塞湖灾害链数据,上述问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近期,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院士团队通过遥感影像、野外考察和文献典籍等,揭示了喀喇昆仑山冰川的周期性跃动控制冰川堰塞湖形成与溃决的作用机理。 

  该研究利用遥感、野外考察和文献典籍,完成了从1533到2020年喀喇昆仑山179个冰川堰塞湖溃决事件的编目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70.7%的冰川堰塞湖溃决事件出现在1890-1930年和1990-2019年两个高峰期,1940-1970年为低谷期。 

  研究团队提取了10条典型堵江冰川过去30年的运动速度年际变化,共发现19次冰川跃动,其跃动与历史冰川堰塞湖溃决发生的时间相一致。其中,Khurdopin, Kyager和 Shishper冰川的6次跃动呈现15-20年的重现周期。进而,分析了冰川运动速度的平均日变化,结果显示:平静期的冰川平均运动速度仅79 m/y,冰川跃动通常开始于初春,仅需数月跃动速度即达320-350 m/y的峰值(春末和夏季),而后跃动速度逐渐降低,减速过程可持续数年。跃动初期的冰川速度快,冰裂隙密度高且易贯通形成溃决通道,故冰川堰塞湖规模较小;在跃动速度缓慢减小阶段,冰裂隙密度较小,前期的溃决通道可因坝体垮塌而重新封闭,此时堰塞体稳定增大,堰塞湖水位增加,可诱发多次溃决洪水,形成大规模溃决洪水。 

  基于上述冰川跃动控制冰川堰塞湖演化的作用机理,该研究提出了冰川堰塞湖演化的概念模型,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冰川堵江灾害链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提供第一手科学数据和理论基础。同时,长时间尺度的冰川堰塞湖及溃决洪水事件序列弥补了高精度冰川跃动历史记录的缺失,可服务于冰川学的研究。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项目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成都山地所博士研究生Nazir Ahmed Bazai为论文第一作者,崔鹏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喀喇昆仑山5个核心地区的冰川堰塞湖 (GLOFs)溃决事件以及主要冰川堵江与溃决洪水发生的时间与频次

冰川跃动控制冰川堰塞湖形成与溃决的概念模型

Khurdopin, Kyager 和 Shishper冰川最近一次跃动周期内的运动速度变化。遥感影像来自 Landsat 8, 黄线指示冰川堰塞湖位置


附件下载:

上一篇:中科院精品培训项目“重大山地灾害防治技术及预警高级研修班”在成都举办
下一篇: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调研中科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