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刘庆
    副院长
    分党组成员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中科院苟利军研究员与成都市民聊浩瀚宇宙

发布时间:2019-09-29 来源:综合办公室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当地球面临灭顶之灾时,我们该怎么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苟利军研究员给出了一个极其浪漫答复: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有一些系外行星或可成为第二个、第三个地球。” 

  9月28日,苟利军研究员在成都作了一场题为《‘流浪地球’中的天文学》的专题科普报告,从流浪地球计划的五个阶段说起,讲解了宇宙的诞生和太阳的演化路径,为市民送上了天文学的饕餮大餐。活动由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出版社成都分社联合金沙讲坛举办,是成都分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0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成都分院科技节系列活动之一。 

  苟利军援引康德的话作为开场白: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目前,人类通过望远镜、探测器等手段,知道宇宙诞生于138亿年之前,宇宙的尺度大约是1000亿光年,非常浩瀚。宇宙中有非常多的恒星,每个恒星周围都有可能存在着类似于太阳系的系统。苟利军指出,不是所有行星都能支撑生命的存在,只有存在液态水的星球上才可能有生命。科学家现已发现在3000多颗系外行星中,有12颗行星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这些行星将是科学家考察的重点。 

  报告中,苟利军还介绍了“摄星计划”。利用非常微小的、纳米级的探测器,以1/5光速的速度发射到距离地球最近的比邻星,探测这个星球上有没有外星生命的存在。但这项计划最大的难点在于,其速度要加速到1/5光速,也即每秒钟达到6万公里,而现在的航天技术还远远不能达到,目前最快的航天器的速度也只有每秒70公里左右,所以这项计划至少需要30年的发展。 

  苟利军表示,整个地球存在了40多亿年,期间90%的生物经历了从诞生到消亡的过程。人类也面临着类似的命运。根据科学家的估计,大约再过200万年,地球的温度以及环境不再适合人类的居住。“我们的未来肯定在宇宙的星辰大海中,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为人类的未来做准备。”苟利军说。 

  对于市民提出的地球被黑洞“吞噬”问题。苟利军认为,完全不必担心。因为太阳不会变成黑洞,只会变成白矮星。即便太阳所在的位置有一个黑洞,地球也不会有危险。只有和黑洞足够近,才有被吞噬、撕裂的危险,而地球处于安全距离。距离我们最近的黑洞有3400多光年。即使把太阳换成一个同等质量的黑洞,地球运行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既然黑洞不会威胁地球,研究黑洞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面对市民的疑问,苟利军表示,自己20多年的研究动力之一就是好奇。黑洞就像是神奇的黑匣子,借助黑洞能让我们了解更多自然的奥秘,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更多证据。“科学研究是枯燥的,光有兴趣是不行的,还需要坚持不懈。”苟利军希望小朋友能浇灌自己的梦想,探索浩瀚宇宙。 

报告现场

苟利军作报告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召开2019年安全工作会
下一篇: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成功召开生物经济战略研究论坛2019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