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刘庆
    副院长
    分党组成员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成都生物所在高氨氮沼液生产单细胞蛋白研究获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8-08-29 来源:成都生物所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含有较高浓度氨氮和COD的沼液处理是生物燃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难题。沼液利用和处理方式主要有作为肥料还田利用和当作废水达标处理排放。作为肥料还田利用,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种植,且受气候影响较大,最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种养不平衡,生物燃气工程周边土地有限,很难完全消纳沼液,此时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为了避免二次污染,将沼液当作废水进行生物脱氮处理达标排放这种方式不得不作为一种选择。目前,传统生物脱氮技术主要是硝化反硝化,近几年又发展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新型生物脱单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均是将氨氮转化为氮气排入大气中。实际上,氨氮是一种经过自然界生物固氮得到的宝贵氮资源,通过生物脱氮技术将其转化为氮气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造成氮的无用循环。 

  为了实现沼液氨氮的高值生物转化利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东博士提出氨氮生产单细胞蛋白(SCP)的利用途径。与植物源蛋白饲料相比,微生物蛋白具有较快的合成速率,无需日照和大量土地。在李东博士指导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窦俊伟从大豆根际土壤、鱼塘废水、沼液中分离到两株具有自养、异养和混合营养产SCP能力的氢氧化细菌,分别为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 Y5和善变副球菌Paracoccus. versutus D6。这两株氢氧化细菌具有独特的代谢特点,能够以葡萄糖等有机碳源和氨氮异养合成SCP,同时,在提供还原力H2的条件下能够以CO2为无机碳源和氨氮自养合成SCP。菌株Y5和D6的单细胞蛋白含量为细胞干重的67.34%~73.73%,远远高于大豆的蛋白含量,且Y5的蛋白具有比大豆蛋白更丰富的氨基酸组成。该研究为沼液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更多选择,当沼液中COD浓度较高时,可进行异养培养利用氨氮生产SCP;当沼液中COD浓度较低时,可进行自养培养利用沼气利用尾气CO2和氨氮生产SCP。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8YFD0501405),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项目(2017423),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82344KYSB20170009), 中科院STS项目,中国科学院环境与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LCAS-2017-9)等的支持。相关结果发表在Appl Biochem Biotechnol. 

  原文链接

  

  氨氮生产单细胞蛋白(SCP)的利用途径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成都生物研究所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成立
下一篇:成都分院组队参加四川省直机关保龄球比赛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