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刘庆
    副院长
    分党组成员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成都生物所在双团棘蛙属进化与生态研究中获进展

发布时间:2016-12-30 来源:成都生物所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来自共同祖先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会导致形态、生理及行为等出现分化。而在支系分化中生态位的作用是生态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长期关注焦点。因此,厘清尚有争议生物类群的分类疑团是后续进化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石;而揭示生态位保守性与分化在支系分化中的重要性有助于理解物种形成过程。 

  双团棘蛙属(Gynandropaa)是两栖动物棘蛙亚科中的代表类群。属内各物种的形态相似,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进化与保育研究团组博士生黄燕在江建平研究员和胡军华研究员的指导下,整合形态、分子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解析了该属的系统发育关系、物种鉴别特征及地理分布。结果表明双团棘蛙属地理分布清晰的3大支系分别代表Gynandropaa yunnanensis、G. phrynoides和G. sichuanensis三个有效种。主要分类变动包括:(i) G. yunnanensis 为有效种,中文名为“云南棘蛙”,而G. bourreti是G. yunnanensis的亚种;(ii)恢复G. phrynoides为有效种,中文名为“双团棘胸蛙”;(iii) G. liui是G. sichuanensis的次级同物异名。此外,由于该属模式种G. yunnanensis的模式标本丢失,本研究重新指定了新模。研究成果以Integrative taxonomy helps to reveal the mask of the genus Gynandropaa (Amphibia: Anura: Dicroglossidae)为题发表于Integrative Zoology(原文链接)。 

  在前期基础上,进化与保育研究团组胡军华研究员等整合地理空间(G-space)的分布模拟和环境空间(E-space)的生态位保守性检验解答了支系隔离后生态位的分化程度对物种形成过程的影响等科学问题。研究发现各支系对间并无显著的生态位分化,而在环境空间显示出生态位保守性特征。该研究阐明如何检验支系分化中的生态位保守性能为深入理解物种形成过程提供帮助,并有助于后续的保护生物学研究。研究成果以Niche conservatism in Gynandropaa frogs on the southeastern Qinghai-Tibetan为题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原文链接)。 

  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促会及四川省青年基金等项目资助。 

  

  双团棘蛙属系统进化关系(整合ND2(a) 和12S, 16S rRNA联合序列(b)构建的贝叶斯树)   

  

  重新指定的双团棘蛙属模式种G. yunnanensis新模及新配模(新模背面(a) &腹面(b) ; 新配模背面(c) &腹面(d) ; 新模手指婚刺(e) ;雌性新副模手部的婚刺(f)) 

  

  地理空间 vs. 环境空间的双团棘蛙属支系分布格局   

  

  双团棘蛙属“支系对”在环境空间的生态位保守性检验 


附件下载:

上一篇: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调研成都山地所
下一篇:成都山地所编制完成的《四川省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