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刘庆
    副院长
    分党组成员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成都生物所在两栖动物高海拔适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6-11-16 来源:成都生物所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高海拔地区由于其低温、低氧和强紫外辐射的恶劣环境,为研究生物对于多重压力下的适应性进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外温动物(poikilothermic animals)占据动物生物多样性的绝大部分,它们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体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它们在高海拔环境下的适应机制更吸引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傅金钟课题组以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对高/低海拔的个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结合已有的中国林蛙(低海拔)/高原林蛙(高海拔)体系,对两栖动物在高海拔地区适应的遗传基础进行了探讨。 

  在本研究中,通过直系同源基因推断,一共获得了5107个1:1直系同源基因。结合与高/低海拔的林蛙物种构成的进化树对这些基因受自然选择的情况进行模型检验,发现在高海拔蟾蜍支系一共有29个基因受到正选择,而相对的在高原林蛙支系中则有33个基因。功能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大多都与营养代谢相关,暗示营养代谢在两栖类的高海拔适应中起重要作用。此外,本研究通过飞行时间质谱检测(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方法,进一步检测了89个营养代谢相关基因的SNP标签在沿海拔梯度分布的5个蟾蜍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发现两个基因CAPN2和ITPR1受到平衡选择的作用。所有检测中并未发现有与低氧反应相关的基因带有正选择信号。 

  从推断出的受选择基因的功能分析来看,两栖动物作为一种外温动物,其高海拔适应的遗传基础可能与已发现的内温动物有显著差异,但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来判断。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328021)的资助,并于近期发表于遗传学国际著名杂志BMC Genetics。 

  原文链接    

  

  基因功能网络表明高海拔蟾蜍与高原林蛙的正选择基因均富集在营养代谢相关区域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成都教育基地创新创业中心落户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
下一篇:两栖爬行动物科普馆举办青少年讲解员培训活动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