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刘庆
    副院长
    分党组成员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国新办发布中科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建设成效评估(2008-2014年)》

发布时间:2016-11-01 来源:成都山地所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10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中国科学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建设成效评估》(以下简称《评估》)发布会。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王小丹研究员等在会上介绍《评估》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由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主持。 

  张亚平首先介绍了评估工作的背景。目前,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处于建设的关键时期,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如何,工程完成的目标和效益怎样,部分高寒区的退化环境是否得到遏制,生态系统是否稳定、保水固碳等功能能否正常发挥,都需要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他表示,经过中国科学院专业工作团队的科学考察评估,结论显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开局良好,高原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重点工程区的生态效益已经开始发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评估》认为至2030年屏障工程完成之后,将能够基本实现“有效保护、成功治理、稳定向好、生态安全”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目标。《评估》主要结论包括6个方面:一是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二是沙化面积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三是退牧还草促进了草地恢复,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四是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五是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六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 

  汪海洲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西藏自治区推进《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实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西藏自治区主要通过不断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同时强化环境执法监督;实施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与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和生态公益林保护机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重要举措,有力推进了《规划》的实施,促进了西藏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水,气,土壤及生态环境质量均保持在良好状态,生态质量稳定向好。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新闻联络处处长熊德,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赵千钧、资源环境处处长周桔、副处长赵涛,办公厅杨明副研究员;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锐、宣传部副部长唐献文、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孙本拉、环境保护厅副厅长张天华、政府办公厅处长杨秀琴等参加发布会。评估主持单位成都山地所原所长邓伟研究员、程根伟研究员、所长文安邦研究员、科技处处长吴艳宏研究员、副处长代丹;评估参与单位青藏高原所副所长朱立平研究员、地理资源所张宪洲研究员、黄麟副研究员等参加发布会。  

  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由成都山地所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编制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确定实施3大类10项工程。目前,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处于建设的关键时期,工程实施的进度和效果如何,工程完成的目标和效益怎样,这些是国家、有关部委和西藏自治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也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需要对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成效进行科学评估。 

  中国科学院紧扣国家关切的重大问题,落实院区科技合作会议精神,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原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技术局)先后启动了西部行动项目和西藏区域创新集群项目,解决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中生态监测、评估、后续工程优化等科技问题,确定成都山地所牵头,联合地理资源所、青藏高原所等在西藏具有长期工作基础的单位,区内各相关单位协同攻关。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2008-2014年)的评估工作,通过全面认识西藏生态环境变化动态,客观评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成效,为后续生态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评估工作历时3年,考察了10余个工程区,建立了3个生态样带和20多个观测样地,采集了约1300个点的样本,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3期遥感数据,采用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定位观测、控制实验、模型模拟、遥感监测、工程区内外对照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西藏近2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评估了主要生态工程的实施成效,于2015年完成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简称《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经多次征求有关院士、专家的意见建议进行了修改完善,保证了报告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 

  相关链接: 

  图文直播: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情况发布会 

  【人民日报】西藏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功能向好 

  【新华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推进顺利 高原生态屏障功能稳定向好 

  【中国新闻网】中科院报告:近20年西藏生态格局变化率低于0.15%

  

  

  新闻发布会现场(吴晓山 摄) 

  

  张亚平介绍有关情况(吴晓山 摄) 

  

  汪海洲介绍有关情况(吴晓山 摄)

  

  成都山地所研究员、《评估》报告首席科学家王小丹介绍有关情况(吴晓山 摄)

  

  国新办新闻发言人袭艳春邀请记者提问(吴晓山 摄) 

  

  《评估》报告相关资料(刘健 摄)


附件下载:

上一篇:重庆研究院在三峡库区香溪河富营养化知识发现研究中取得进展
下一篇:张志强研究员在2016战略情报研究学术论坛上作主题报告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