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刘庆
    副院长
    分党组成员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成都生物所在秸秆厌氧水解和产甲烷动力学研究获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6-04-08 来源:成都生物所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目前,我国厌氧消化制备生物燃气的主要原料是畜禽粪污和工业有机废水废渣,且以该类原料制备生物燃气的技术已经成熟。然而,秸秆沼气技术目前还不成熟,复杂的木质纤维结构是阻碍其生物降解和利用的主要因素,不均衡的营养结构(C/N)和湿式发酵原料上浮性是秸秆沼气大规模应用的障碍。因此,针对秸秆厌氧消化制备生物燃气存在的瓶颈,有必要研究低成本低能耗的秸秆预处理技术、开发与秸秆原料特性相适应的厌氧消化工艺,提高秸秆原料降解率、产气率,缩短发酵停留时间,提高厌氧消化系统稳定性。 

  针对秸秆厌氧消化制备生物燃气存在的技术瓶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刘晓风课题组的李东副研究员从秸秆厌氧水解和产甲烷动力学研究、秸秆强化水解产甲烷工艺研发两方面开展相关工作,目前在秸秆厌氧水解和产甲烷动力学研究方面获得了新进展。通过动力学研究,研究人员获得了比较省时的生化产甲烷潜力测定方法和不可降解有机质含量的确定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分段水解动力学模型,并分别确定了两段水解过程的水解动力学常数。以风干玉米秸秆为例,生化产甲烷潜力为319.4 mL/g VS,理论上需要的总产甲烷时间为182.3d,而达到生化产甲烷潜力90%所需要的时间为37天,不可降解有机质含量为24.7%,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水解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1052和0.03601/d。该研究为秸秆强化水解产甲烷工艺研发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相关结果发表在Energy. 

  原文链接


附件下载:

上一篇:四川乐山福华集团代表团访问成都有机化学公司
下一篇:尼泊尔Rasuwa地区中尼联合科学考察顺利完成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