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刘庆
    副院长
    分党组成员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重庆研究院在国际河流-湄公河营养物质输送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6-01-22 来源:重庆研究院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日前,重庆研究院生态中心李思悦研究员团队通过对近30年(1985-2011)以来湄公河主要站点水体关键生命要素(碳、氮、磷、硅)的浓度、化学计量比及输送通量的分析,探明湄公河碳(DIC)、硝态氮、溶解性无机氮、总氮、溶解性硅(DSi)年输送通量显著增加,且氮、磷的各组成形态的浓度及通量在最近10年内增加尤其明显,反应了人为活动对氮、磷输入的贡献。 

  人为活动引起的氮磷输入的增加不仅改变着河流及其近海水体营养物质的浓度,而且改变着不同形态营养元素的化学计量比,进而引起水域生态系统的改变。以往研究表明,全球大多数水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且水体浮游植物的生长受磷限制,而在长江、密西西比、部分欧亚河流及Danube, Rhone和Seine的河口均出现了小于1 的硅:氮比值(硅:氮比值1是水体浮游藻向有害藻演化的关键指标之一)。湄公河作为重要的跨境河流,目前正受到农业、工业发展、水利建设等人为活动干扰。 

  为此,团队在研究中发现,营养元素化学计量学特征显示过去30年内水域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的生长已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硅/氮比逐年减小。随着氮、磷人为输入的持续增加及流域水库建设引起的水文形态的改变及对硅的截留,流域有发生水华的风险并引起水域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研究对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研究对了解河流重要生源要素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以“Rising flux of nutrients (C, N, P and Si) in the lower Mekong River”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 (2015,530, 447-461)上。 

  论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69415007635 

  

  湄公河浓度及通量年变化规律(左图)以营养元素化学计量学特征(右图)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成都分院赴广元利州区开展节前扶贫慰问
下一篇:成都生物研究所小麦新品种科成麦4号通过审定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