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合作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成都生物所在微生物载体联合修复镉污染农田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8-15 来源:成都生物所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镉(Cd)污染稻田土壤已成为威胁粮食安全和公众健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耕地土壤镉点位超标率高达7.0%,引发多起“镉大米”事件。传统钝化修复技术虽能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但无法彻底清除土壤中的总镉,且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针对这一难题,本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硫酸盐还原菌(SRB)和硫氧化菌(SOB)协同作用的“水稻-龙葵”轮作体系,实现了稻米安全生产与土壤镉去除的双重目标,为中国长江流域及全球水旱轮作区镉污染农田修复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图1)。

在水稻季,淹水条件下,向稻田土壤中添加SRB和缓释碳源载体。缓释碳源载体不仅为微生物提供增殖空间,还加速根际微域向强还原态转化,更通过电子传递促进典型土著SRB(Clostridium)成为优势菌群,相对丰度提升23%~36%。Clostridium通过硫镉共沉淀、镉吸收途径竞争及诱导根表铁膜增厚三重机制,将土壤有效态镉降低37%,阻止镉从土壤转移到水稻中,使水稻籽粒、谷壳、茎叶、根中的镉积累量分别降低71%、77%、80%、67%(图2)。旱季轮作超富集植物龙葵时,接种土著SOB菌群(以Sulfobacillus为主,占比82%),通过硫氧化作用降低土壤pH,提升生物有效态镉含量,最终使植物镉提取效率较对照组提高9~42%。“水稻-龙葵”轮作模式以SRB和SOB介导的硫循环为核心,在保障水稻安全生产的同时实现土壤镉总量去除,突破了传统修复技术仅固化不去除的局限(图3),预期具有显著经济环境效益。

该研究以“Effect and mechanism of Rice-Solanum nigrum L. rotation system inoculated with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 and sulfur-oxidizing bacteria (SOB) for the remediation of Cd-contaminated paddy soil”为题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1区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IF=11.3),相关微生物及缓释碳源载体均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张丹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谢翼飞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论文的共同作者包括已毕业的联合培养硕士龚屹鹏,成都生物所在读硕士生秦瑞、SHAH ZAIB、尚科宇、夏佳,科研助理周丽亭。本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生物资源衍生库项目(KFJ-BRP-009-004)、四川省科技项目(2025ZNSFSC1225)、成都市科技项目(2023-JB00-00005- SN)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lbig15DSlZKvM


图1 研究摘要图

图2 水稻季SRB和缓释碳源降低土壤镉生物可利用性并阻控水稻吸收镉

图3 接种SRB和SOB的水稻-龙葵轮作系统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效果及机制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成都山地所在高空间分辨率降水估算方面取得新进展
下一篇:成都山地所在成土作用初期土壤磷循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