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刘庆
    副院长
    分党组成员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合作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成都生物所陈槐团队在泥炭地土壤碳库稳定机制研究中获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7-17 来源:成都生物所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作为陆地重要的土壤库,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缓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气候变化下泥炭地有转变为碳源的巨大风险,因此,亟需加强泥炭地土壤碳库稳定性研究。除了低温、低氧和低pH的限制,泥炭地中普遍存在的酚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对土壤碳动态及碳库稳定性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本世纪初,Freeman提出的酶“闩”理论认为厌氧环境限制酚氧化酶活性及酚类物质限制水解酶活性,稳定了泥炭地土壤碳库。该理论是基于酸性、厌氧及低矿物质含量的泥炭环境提出,没有考虑矿养泥炭地及水位降低泥炭地土壤碳过程,也没有考虑氧气、pH、矿物质及土壤营养物质等变化对酚氧化酶活性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因此,尽管该理论在泥炭地土壤碳库稳定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最近研究指出土壤中参与酚类物质氧化的酶不是指一种酚氧化酶,而是一系列氧化酶。

针对酶闩理论面临的挑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陈槐研究员及团队成员综合近30年关于泥炭地土壤碳库稳定机制,提出了碳“锁”框架。在该框架中,水位变化调节泥炭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和酚类物质的氧化还原过程,进而调节土壤有机碳组分、微生物及酶活性和土壤碳库稳定性。在有氧状态下,大量的植物源酚类物质被氧化为醌类物质,缓解了酚类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和不同酶活性的限制,同时促进了大量微生物源复杂碳的积累,即微生物碳泵。酚类物质氧化得到的醌类物质通过离子交换、氢键和共价键等与土壤矿物质结合形成相对稳定的矿物结合有机碳复合体。该复合体结合的矿物质可进一步催化更过的酚类物质氧化。泥炭地表层有氧环境促使形成的醌类物质和矿物结合有机碳及其相互结合形成的团聚体,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组成,稳定了泥炭地土壤碳库。随着泥炭地发育和泥炭积累,大量的酚类和醌类物质积累在泥炭地深层,深层厌氧的环境促使大量的醌类物质还原为酚类物质。酚类物质通过限制微生物和酶活性,减缓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和稳定土壤碳库,这个过程和以往的酶闩理论一致。在水位波动过程中形成的有氧厌氧过渡层,频繁的氧化还原变化和可溶性物质转移使得碳库稳定过程更加复杂。水位降低增加了过渡层土壤氧化潜势,同时导致大量的可溶性高价位的醌类物质转移至该层,这些物质一方面与矿物质等结合形成矿物结合有机碳,另一方面酚类物质氧化也减缓了对微生物的限制,和以往的铁门理论和微生物碳泵理论一致。水位上升降低了氧化还原层的氧化潜势,导致酚类物质积累,进一步限制微生物代谢和水解酶的活性。因此,相比于表层有氧层和深层厌氧层,研究发现有氧厌氧过渡层含有大量的复杂有机碳和较低的微生物活性,其碳动态和有机碳稳定机制更加复杂。

我们在酶闩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复杂碳“锁”框架,完善泥炭地土壤碳库稳定理论体系。在该框架中,酚类物质氧化产物-醌类物质通聚合和螯合作用(铁门理论)及微生物同化(微生物碳泵)形成难降解化合物的“门”;同时醌类物质还原为酚类物质,抑制不同氧化酶活性(酶闩理论)。复杂物质“门”持续形成大量复杂有机碳,而酚“闩”进一步限制微生物及其各种氧化酶活性,二者共同构成泥炭碳土壤碳库稳定的复杂碳“锁”框架。该框架受泥炭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pH值、矿物含量及养分有效性的共同调控。

上述研究成果于2025年6月以“Reconceptualizing peat carbon stab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from the"enzymic latch"to"intricate lock"”为题,在线发表于一区TOP期刊Science Bulletin,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陈槐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陈槐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研究员为共同通讯,首次提出酶“闩”理论的英国班戈大学Freeman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刘亮锋青年副研究员和东北师范大学王猛教授为主要参与人。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4YFF0808703)、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基金(069GJHZ2023013GC)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11530125)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5.06.021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成都山地所在泥石流防治工程减灾功能演变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下一篇:成都生物所李家堂团队破解钝头蛇食蜗牛的遗传之谜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