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刘庆
    副院长
    分党组成员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合作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成都山地所在旱区泥石流规模与活动特征评估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5-06-19 来源:成都山地所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使得干旱地区泥石流事件频发,长期威胁着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传统依赖现场调查或单一变量分析的评估手段,已难以满足大区域泥石流灾害快速定量分析的需求。如何克服偏远山区灾害监测、成灾数据获取困难,高效全面地评估泥石流频率规模及其活动性,成为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领域亟需攻克的科学难题。

    针对该问题,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研究员团队选取我国天山南部托木尔冰川周边6751 km2的旱区为典型研究区,提出了一种基于沉积和图像特征识别的泥石流灾害活动性评价创新方法。该方法结合图像识别和沉积地形自动识别技术,从多源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中提取沟道数量、扇体大小、最大冲击力和事件频率等参数,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构建了泥石流规模-活动性复合指数(SAC)。这种指标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数据获取和分析的效率,还能全面量化反映旱区泥石流灾害活动程度,为我国干旱地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显示,该方法在干旱地区表现出较高评估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了对泥石流灾害特征的快速、定量、区域化识别。研究结果表明,SAC指数的空间分布揭示了泥石流活动的区域规律,南天山南部谷地泥石流活动性显著高于北部非冰川区的较湿润地区。该研究不仅为旱区泥石流灾害的科学评估与防治提供了易迁移、可高效应用的指标模型,也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山区灾害形成机制和区域差异性防灾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可进一步扩展应用于其他地区的泥石流评估。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01088、U20A20112)、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计划(2019QZKK0906)等的资助。该成果近期以“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evaluate debris flow scale-activity across diverse aridity zones: Fusion of image recognition and geomorphometric analysis”为题发表在一区TOP期刊 CATENA 上,成都山地所博士研究生蒋祯妮为第一作者,王姣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链接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成都山地所在冰湖汇水流域计算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下一篇:成都山地所在绿色生态植生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