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合作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成都生物所在蛙类洞穴适应的色素调节和进化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18-08-15 来源:成都生物所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洞穴适应是一种极端而有趣的生物学现象。在两栖动物中,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很好地适应了洞穴生活,其蝌蚪常年生活于喀斯特地貌的溶洞中,皮肤透明;而其成体则需要在洞外捕食,背部皮肤整体呈现深黑色。同时,暴露于自然光下的蝌蚪会在15小时候从透明变为灰黑色。提示其色素系统特别,既需要保证无光条件下极低的色素分布,又要保证光照下迅速的皮肤色素覆盖,以抵御紫外线。

  

  图1 光线暴露下红点齿蟾的快速黑化现象。

  针对这一有趣的现象,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江建平研究团队的朱未、王斌等人比较了不同光照时间暴露后红点齿蟾的基因表达变化,发现光照下红点齿蟾蝌蚪皮肤黑化的本质是黑色素细胞的增殖和黑色素的从头合成(形态学颜色改变),而非色素在细胞内的分散与聚集(生理学颜色改变)。一般而言,形态学颜色改变的速率远远慢于生理学颜色改变(数小时),往往需要数天到数周的时间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变化。那么红点齿蟾蝌蚪是如何实现快速的形态学颜色改变呢?分析表明,光照激活了强烈的细胞增殖和分裂信号,包括:各类生长因子(PDGF、FGF、HGF等)信号及其下游的MAPK信号和PI3K-Akt信号,其为快速的形态学改变提供了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该团队发现红点齿蟾的M1CR基因(黑素细胞刺激荷尔蒙受体)的第二跨膜螺旋与第三跨膜螺旋之间的胞外区存在4个氨基酸片段的缺失,该区域位于MC1R配体结合域。MC1R是黑色素细胞增殖和色素合成的关键受体,其配体为带正电荷的α-MSH(黑色素细胞刺激荷尔蒙),其受紫外线刺激而释放。蛋白三维重构表明,该片段缺失导致红点齿蟾的MC1R第三跨膜螺旋延长,同时使得3个Asp残基(其他蛙仅1个)串联排列于配体口袋中,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陷阱样结构,从而增强对MSH信号的响应,实现快速黑化。另外,研究证实了MC1R配体结合域的正电荷水平与其本底活性正相关,自然界的许多黑化现象(如:黑化美洲豹、黑化老鼠、黑化狐狸等)均与该区域的碱化或去酸化突变有关。红点齿蟾MC1R的配体结合域有3个Asp负电荷,可以推测其具有较低的本底活性,也为洞穴环境下的透明表型提供了解释。因此,MC1R的片段缺失和氨基酸突变是红点齿蟾在色素调节方面适应洞穴环境的关键。该研究首次揭示了MC1R突变与两栖类色素适应的关联,也为非专性洞穴物种的颜色适应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成果发表于BMC genomics。

  该研究获得了院重点部署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西部之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

  

  图2 红点齿蟾MC1R基因片段缺失及其对三维结构和电荷性质的影响。

  

  图3 MC1R的突变解释了红点齿蟾如何实现洞穴中维持透明表型以及光照下快速色素生成。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成都山地所采用新技术提取北京房山区崩滑体动力学特征
下一篇:成都生物所在蛇类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