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刘庆
    副院长
    分党组成员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合作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成都山地所研究揭示雅鲁藏布大峡谷古冰川堰塞湖在数万年间可能发生过溃决

发布时间:2015-07-10 来源:成都山地所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在高山峡谷区,因其巨大的地形反差,其地貌演化过程和机制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极端地表过程(洪水、滑坡和堰塞湖等)可能在高山峡谷区的长期地貌演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前人的研究通过遥感解译堰塞坝的形态和计算冰期时的冰川位置,认为冰川阻江会阻止河流的溯源侵蚀,可能对稳定青藏高原边界起到了重要作用。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的古冰川堰塞湖被认为是支持该假说的关键地质证据。而目前对于该古堰塞湖的年代、规模和期次等还存在分歧,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刘维明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通过对大峡谷及其以上河段湖相沉积、冰碛物、黄土和潜育化沉积等详细调查其分布和光释光年代的测定,并配合湖成阶地和冰碛阶地等地貌分析,进一步确认该古堰塞湖为古冰川堰塞湖,按照保存完整地打林冰碛阶地顶部高程计,堵江高度达到3180 米。测试的20个湖相沉积的光释光年代均位于41-13千年之间(图1),并且不同海拔之间的湖相沉积年代没有明显区别,每个剖面沉积没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均持续较长时间,指示为一期至少持续了2.8万年的堵江事件。另外,尼洋河畔的比日神山3300米处的完整黄土沉积剖面,年代(39.5±3.4 ~ 29.4±2.7千年)中部黄土层为L1,底部出露黄土层L2,证明末次间冰期以来堰塞湖的湖面不超过3300 米,没有出现前人研究中提到的湖面高程达到3500 米的堵江事件。该古堰塞湖持续了2.8万年,并且目前的河流裂点处于堰塞坝的位置,说明冰川堰塞事件在10万年尺度(冰期-间冰期旋回)上可以有效的阻碍河流溯源侵蚀。 

  通过对部分古堰塞湖沉积中包含的砂层进行岩石磁学研究发现,砂层低频磁化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为包含较多的粗颗粒磁铁矿(图2),说明砂层中的磁性矿物没有经过风化破坏,应为近源沉积,并且快速埋藏,指示了溃决事件。因此,堰塞期间可能发生过多次溃决洪水。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1010、41171012)和国家科技支撑专题(2012BAK10B02-4)等项目的支持,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Geomorphology和《地球物理学报》上。

  

  图1 研究的湖相沉积和黄土的分布及年代结果

  

  图2 三个湖相沉积剖面磁学参数和粒度特征,其中灰色框为低频磁化率高值范围

  

  原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555X15300519 

  http://manu16.magtech.com.cn/geophy/CN/abstract/abstract10725.shtml 

  


附件下载:

上一篇:中科院STS计划完成毛家沟山洪泥石流沟的野外调查和踏勘工作
下一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扰动区重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与生态修复”课题验收会议在成都召开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