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专题
中国科学院| English| 继续教育
  • 首页
  • 分院概况
    分院简介
    成都分院前身系1958年11月成立的中科院四川分院,1962年调整更名为中科院西南分院,1970年由四川省管理,1978年1月恢复重建后使用现名,是西南地区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更多简介+
    现任领导
    王嘉图
    分党组书记
    院长
    曲建升
    分党组副书记
    系统党委副书记
    蔡长江
    纪检组组长
    系统党委副书记
    机构设置 历任领导 历史沿革
  • 分院概况
    • 分院简介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历史沿革
  • 科教机构
    研究单位
    • 光电技术研究所
    •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
      研究所
    •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
      研究院
    •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转制企业
    成都有机化学
    有限公司
    成都信息技术股份
    有限公司
    成都中科唯实仪器
    有限责任公司
    国科大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成都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重庆学院
  • 科教机构
    • 研究单位
    • 转制企业
    • 国科大学院
  • 党群园地
    • 组织机构
      • 党组织
      • 纪检组织
      • 工会组织
      • 团委机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学习园地
    • 弘扬科学家精神
  • 人事人才
    • 院士
    • 高层次人才
    • 西部之光
    • 青促会
    • 工作动态
  • 科技合作
    • 合作概况
    • 院地合作
    • 科研进展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科普动态
    • 科普基地
    • 学术期刊
  • 信息公开
    • 公开规定
    • 公开指南
    • 公开目录
    • 公开年度报告
    • 公开申请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通知公告
  • 视频新闻
  • 园区风貌
  • 媒体扫描
  • 重点平台
    • 大科学装置
    • 重点实验室
    • 工程中心
    • 野外台站
  • 专题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合作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成都生物所研究蝗虫-草原毛虫的偏害关系及其生态系统后果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13-08-12 来源:成都生物所 【  小 中 大  】 【打印】 【关闭】

  一种动物,既可能是捕食者,也可能是其他捕食者的猎物。猎物在取食的同时都要时刻关注着周围天敌的动向,以免被捕杀。很多猎物采取装死、逃跑、释放气味等行为来规避风险;有些对捕食风险过度敏感,以致对虚假的危险信号做出响应。这种错误的反应代价如何?生态系统效应如何?目前鲜有答案。 

  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寒草甸上,草原毛虫和蝗虫是两种主要的草食性昆虫。草原毛虫喜欢爬到嵩草或薹草的叶尖从上向下取食,一旦受到威胁,它就会蜷缩起来装死,并从叶尖上掉下来,从而减小被猎物发现的概率。然而,蝗虫自然跳跃时一旦触碰到毛虫甚至是其正在取食的植株,也能激发毛虫采取上述的应对措施。从叶尖上掉下来的毛虫往往要经过20多分钟的“心理平静”期之后才会重新爬回叶尖取食植物。此时,蝗虫和毛虫就形成了一种偏害的关系:蝗虫没有付出特别的代价,其自然的跳跃激发了毛虫的装死行为。而毛虫昂贵的“装死”行为没有收到任何效益,因为蝗虫并不是它的天敌。 

  孙书存研究员课题组习新强博士等在四川红原县的草地上布置实验,研究了毛虫和蝗虫的种间关系及其生态系统后果。结果表明,蝗虫的“无意识”干扰严重降低了草原毛虫的取食时间和取食量,减缓了其发育速率,并最终导致雌性毛虫产卵量的下降。由于毛虫主要取食薹草或嵩草等单子叶植物,毛虫取食量的下降也显著改变了群落组成,提高了嵩草:杂草的比例。与此同时,蝗虫的取食和发育并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该研究结果实地验证物种间的非捕食的关系也具有显著的群落和生态系统效应,这对探讨物种多样性丧失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有借鉴意义。 

  该研究结果已以“Grasshoppers amensalistically suppress caterpillar performance and enhance plant biomass in an alpine meadow”为题在OIKOS杂志发表。

      论文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1600-0706.2012.00126.x/full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成都生物所揭示海南岛与邻近大陆变色树蜥的谱系分化
下一篇:成都山地所发明一种高效降解藻毒素的溴氧化铋光催化剂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蜀ICP备05003826号-1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单位地址:四川天府新区群贤南街100号邮编:610213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