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政府顾问翁蔚祥、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学部咨委会委员分别在当天举行的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副局长刘峰松,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彭宇行,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家铎,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吴凯、副主席黄竞跃,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陈嘉泰,四川大学副校长李光宪等出席了开幕式。
论坛由主题报告、特邀报告和学术报告三部分组成,院士、专家们围绕抗震救灾科学理论、工程应用技术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提出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咨询建议。
主题报告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祖煜院士主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运泰院士、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成都理工大学教授黄润秋分别作了题为“汶川地震机理”、“我国遥感技术在汶川抗震救灾工作快速反应中的应用”、“汶川地震堰塞湖灾害及抢险工程”和“汶川地震触发次生灾害发育分布及对灾后重建的影响评价”的报告。
特邀报告由陈运泰院士主持,大连理工大学林皋院士、中国地震局研究所马瑾院士、台湾润泰集团尹衍樑、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研究员王治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孟潭、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所研究员卜志勇分别作了“汶川地震引起的水利工程灾害调查”、“汶川地震的思考”、“台湾建筑物地震损坏和抗震结构经验”、“5.12大地震灾情灾害遥感应急调查”、“关于地震烈度区划修订工作的说明”、“宽带无线通信应急系统”的报告。
学术报告由电子科技大学刘胜纲院士主持。中科院研究生院石耀霖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周锡元院士、北京交通大学简水生院士、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童庆禧院士、台湾润泰集团尹衍樑、成都军区马献章、四川大学研究员杨兴国、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陈国阶、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立忠、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研究员洪时中、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刘刚、四川大学研究员王华分别作了 “高性能计算在汶川地震中的应用和前景”、“从汶川地震看区划与建筑抗震”、“超高精度光纤传感技术在地震预测预警中的应用”、“遥感与地震”、“关于四川中小学校舍重建示范工程的建议”、“抗震救灾中指挥与通信的保障”、“5.12汶川大地震所形成堰塞湖抢险工程中关键技术问题探讨”、“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的发现与发震构造讨论”、“地震灾区重建是完整的系统工程”、“事件中一种解决公众移动通信的技术对策”、“汶川地震与成都安全性”、“地震灾后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模式重建探讨”、“5.12汶川大地震所形成的四川省病险水库总体情况及特点”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