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想浇灌山地事业,用行动踏遍祖国河山--记“全国工人先锋号”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文章来源:成都分院工会 发表时间:2013-05-24
在巍峨的高山和广袤的大地面前,这一群人是如此的渺小,但他们志在高山之巅,足迹到达天之边、云之端。他们热衷于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关注的不是风景名胜,而是险象环生的灾害地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山地灾害,他们虽不是拯救芸芸众生的诺亚方舟,但作为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的一份子,他们始终肩负着山地人的责任和使命。渺小而又伟大,脆弱而又坚强,平凡而又非凡,默默无闻而又名扬四方,这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顾名思义,山地灾害是他们的研究对象,科技减灾是他们至始至终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各种山地灾害频发,次生地质灾害愈演愈烈,因而“创新为民、科技救灾”就成了他们始终践行的责任和使命,灾情和险情就成了他们义不容辞要服从的命令。
山地儿女,背负着责任前行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实验和对比,多少次忙忙碌碌的野外考察与监测,他置身于神奇的九寨沟却无暇顾及身边的美景,一心只想驯服危害清澈湖水的泥石流。在大量野外考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他确定了泥石流起动临界条件,提出了泥石流起动机理,建立了起动突变模型,初步形成了泥石流起动理论,开创了学科的一个生长点。针对风景区泥石流防治特点,利用生态系统的减灾作用,用小型工程控制较大规模泥石流,形成了风景区泥石流防治模式与技术体系。此项研究获得了200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的九寨沟游人如织,他们沉醉于神山圣水之间,而那一座座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小型泥石流治理工程就像天兵天将一般,守护着这一方人间天堂。
三峡库区的建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库区内的山地灾害防治更是不容忽视。他以多年来从事滑坡研究的丰富经验,担任国家发改委“三峡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审查专家组专家,国务院三峡办“高切坡防治规划”专家组专家。先后主持多项与三峡库区灾害防治有关的项目,发表相关专著,并向中办、国办递交了四份重要咨询报告,得到了总理的批复。
西部山区公路、铁路和油气管线分布万余条泥石流沟,灾害频发,严重制约重大工程安全与山区发展。他们致力于发展山区线性工程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为西部山区公路、铁路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减灾提供技术支持。近5年承担相关减灾项目50余项,为保障山区线性工程的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果获200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4项。
其实无需用华丽的言语表达对党和人民的衷心,他时时处处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社会的感恩:那是夜深人静,星光闪烁之时,从他办公室窗口透出的点点灯光;那是东方微微泛白,他人依然畅游甜蜜梦境之时,那个还在忙碌的身影;那是野外考察时,那份仔细观察、耐心比对,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一丝不苟;那是查阅大量文献,经过多次的反复实验和论证,最终得出科学结论的治学之道;那是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悉心指导他们的研究工作,甚至是细小的实验步骤的诲人不倦;那是默默无闻地为一线科研人员做好各项服务与支撑工作的任劳任怨;那是明知危险却依然前往泥石流、滑坡和堰塞湖形成之地的忘我精神;那是在荣誉和金钱面前选择专注科研成果和社会回报的淡定;那是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兢兢业业。
重塑山之脊梁,再造地之血脉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让所有中国人都刻骨铭心,也被历史永远铭记的时刻。大地咆哮着颤抖的那一刻,数万个生命在瞬间陨灭,数十万个家庭顷刻支离破碎。华夏山河呜咽,神州大地悲泣,无情的地震为中华民族伟岸的身躯凭添了无限的痛楚和创伤。危难时刻,他们用最有力的行动彰显了山地儿女的英雄本色。
泥石流、滑坡、崩塌、堰塞湖,地震引发的每一种次生灾害都时刻威胁着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时刻牵动着山地人的心。5月15日,在人们往外向安全地带撤离时,他们义不容辞地带领自己的团队艰难踏上这片山河破碎的家园。他们目睹倒塌的房屋,阻断的道路,掩埋的村庄,危险的堰塞湖……满含热泪奔赴各个最危险的地段进行实地勘察,用相机和仪器记录下了一组组珍贵的资料,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各项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没有路,他们就在滑坡崩塌后的乱石中摸索前行。不断滚落的山石从他们身边呼啸而下,频发的余震让大地时常颤抖,而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住他们继续前行的脚步。这一刻,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的山地人精神在他们身上得以凸显!
考察结果让人十分揪心,人们还未从地震的悲痛和救援工作中缓过神来,地震引发的堰塞湖又开始威胁数万人的生命,灾情紧急,排险工作刻不容缓。他们参加了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组织的堰塞湖排险专家组,重点跟踪分析地震堰塞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他们夜以继日、不辞辛劳,顾不上家人和孩子,满脑子想的只有排险。那段日子里,不管是东方刚微微泛白还是早已夜深人静,他们办公室里都是灯火通明和忙碌的身影。收集、整理、更新灾区堰塞湖的大量相关资料,对不同来源的遥感卫片、航片资料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和判读解译,并结合实地调查,他们对灾区堰塞湖发展态势进行了评估和危险性分析,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应急措施和建议。堰塞湖险情排除之后,他们才终于睡上了安稳的一觉。
应急抢险与救灾工作结束后,灾后重建与次生山地灾害防治任重而道远。作为专业从事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又责无旁贷地开始更为长期和艰巨的研究。灾后重建时间紧迫,973计划项目“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控制”需要在三年时间内完成。因此,灾区成了他们的第二家园,泥石流高发时段,他们真可谓不是在灾区考察,就是在去考察的路上,要不就是在设计考察路线或分析考察结果。他们一次又一次踏上那片饱受山地灾害之苦的土地,在众多野外考察和监测资料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模拟实验和分析对比,因为他们深感自己所肩负的重任,他们想给山区的居民一个安稳的家。
如今,地震灾区的面貌焕然一新,这其中少不了他们的功劳。他们提交的题为“专家呼吁:急需扭转“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次生地质灾害风险控制不力的被动局面”的咨询报告获得温家宝总理批示,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实施,调整落实灾后重建中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计划,增加监测预警内容,补充地震区地质灾害防治中长期规划。在2010年8月特大降雨过程激发群发性大规模泥石流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大减少了伤亡人数。
2010年8月7日22时许,这又是一个被历史记住的时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流域突降强暴雨,引发了特大泥石流灾害。灾害发生后,专家组迅速连夜奔赴灾区进行灾害调查,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对此次特大泥石流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总结。2010年8月21日,崔鹏研究员陪同温家宝总理考察灾情时当面呈交题为“关于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与全国城镇泥石流减灾的认识和建议”的咨询报告,在舟曲灾后重建部署和国务院全国减灾部署会议上得到采纳。
目前,实验室主任崔鹏研究员主持的973计划项目“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风险控制”和“中国西部特大山洪泥石流形成机理与风险分析”的研究工作都已圆满告一段落,项目系统研究了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与震后频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理,有针对性地研发了一系列灾害防治技术。这些理论和技术在灾后重建的减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保障重建工程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感人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有过多少艰辛,天空知道;流过多少血汗,大地作证;受过多少痛苦?江河为之动容;走过多少坎坷?山川为之倾诉。我更无法在这短短的十分钟内,用言语讲述完他对山地减灾工作所做的点点滴滴,但他所获得的骄人成绩和荣誉可以作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那一本本鲜红的获奖证书展示着他的硕果累累。多份获得总理批示的咨询报告以及发明专利显示着他的社会贡献。一个个“抗震救灾模范”和“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彰显着他们的英勇与智慧。
2013年4月20日8:02,雅安芦山地震又一次摧毁了人们的家园,灾情就是命令,他们也又一次吹响了战斗的号角。4月20日17时许,由崔鹏主任技术总指挥的四个地质灾害排查技术小组准时出发,赶赴地震灾区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和科技救灾工作。这样感人的事迹依然在延续。
心牵挂着山地,他们的脚步就永不停止,艰辛和血汗浇灌出硕果累累。荣誉和奖励是对他们的肯定,也鞭策他们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为我国山地灾害防治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环境安全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关键参数及其技术支撑。
地震、滑坡和崩塌可以改变高山的形态,泥石流、山洪和水土流失可以改变大地的平坦,但他们始终致力于重塑山之脊梁,再造地之血脉,因为他们是立志扛起“中国山地”这面大旗的山地人!